PCDIY!實驗室
-
GIGABYTE Server G242-P32開箱動手玩,揭開史上最強ARM伺服器NVIDIA ARM HPC Developer Kit神祕面紗!
玩家們知道IT界這陣子最夯的是什麼嗎?答案就是OpenAI在2022年12月01日發表的ChatGPT聊天機器人。這是史上最夯的AI應用之一,僅次於已經普及的汽車自動駕駛。ChatGPT的平均智商高達83,SAT測驗高達1020/1600分,達到美國高中生大大學的平均水準。這背後怎麼做到的呢?這則是應用了史上最強的NVIDIA AI解決方案來做到,是花上了1億美金,用上了10,000張NVIDIA V100超級GPU運算卡來做運算,才可以實現這樣流暢的擬真人AI聊天。為了讓大家對於AI運算有更深度的認識,今天我們就帶領大家,來看看由台灣之光技嘉伺服器打造的G242-P32,這是目前史上最強的ARM伺服器,由技嘉伺服器操刀的NVIDIA ARM HPC Developer Kit,讓我們來揭開它神祕面紗吧! 過去30年以來,在電腦運算的世界,一直是CPU為主的運算天下,叫做CPU Computing。後來,直到NVIDIA提出了GPU的概念,一開始應用在遊戲、繪圖、3D擬真運算上面,後來發現GPU比CPU更適合應用在超級電腦運算。這主要是因為GPU的浮點運算速度較快,而且內建的運算單元夠多,可以進行更優化的多工運算,加上內建的顯示記憶體存取速度,比起電腦上的主記憶體還要更快,特別適合用來做為超級電腦運算工作。緊接著,業界就開始提出了GPU Computing的概念。後來,又發展出了GPGPU,是全新的通用GPU運算的概念,是利用CPU搭配GPU來做加速運算的方式,這是因為GPU無法獨立進行運算,還是要架構在作業系統平台上面,而且晶片運算,跟我們人類社會一樣,有合作也有分工,不同的工作用不同的拆解、運作方式,會有不同的結果。 至於要用什麼平台做運算,目前業界已經大一統,全面在Linux上做運算,這是因為Linux是跨平台的系統,無論是在PC上的x86,以Intel或AMD的CPU做運算,或者用ARM的CPU來運算,最新IBM Power 10、富士通富越A64FX,只要用該平台的Linux,重新以編譯器編譯程式、軟體,就能在Linux上運行。Linux具備跨平台優勢,也因此讓ARM在手機、平板上獲得巨大的成功之後,也能在伺服器、超級電腦運算中,有一定的份量與重要性。 這邊,一定會有人問到,ARM在手機、平板那麼厲害,為什麼在伺服器上發展這麼慢呢?這就要說到ARM是從手機、平板起家,講求的是節能強效,如何把每一瓦的電力做最大的效能輸出,而且要用在刀口上,這就是ARM講求能效表現的不同。Intel、AMD的x86陣營,則是不斷的靠半導體製程前進,不管功耗的問題,只要散熱的問題能解決,就把效能壓榨到最大。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取向,讓ARM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ARM早就看到了伺服器與超級電腦市場的商機,2018年提出邊緣雲端服務產品線Neoverse之後,就快速的發展。一開始就規劃了四個世代,分別是16奈米製程Cosmos世代,7奈米製程Ares世代,先進7+奈米製程Zeus世代,與5奈米製程Posedion世代。2019年幼推出了Neoverse N1與E1,N1講求的是能效的表現,E1則是講求低功耗的表現。 7奈米製程Ares世代,就是目前的ARM伺服器的主力,也就是這次要介紹給大家的技嘉伺服器G242-P32用的Ampere Altra Max伺服器級處理器。至於Ares世代、Zeus世代的ARM伺服器級處理器也在開發之中。目前,投入的業者有Ampere、AWS、Alibaba、Marvell與NVIDIA,下一代將全面支援PCIe 5.0、PCIe 6.0,並從CXL 1.1、CCIX 1.1進步到支援CXL 2.0、CCIX 2.0。值得注意的,ARM早就看到了高速記憶體的趨勢,在目前這一個世代,就提出了DDR4與HBM2/2e記憶體的支援,最新則是要引進HBM3的架構。 目前,ARM伺服器級處理器,最新發展到5奈米製程,單顆128核心,未來的運算無可限量。看到這裡,大家就不難猜測到,為什麼NVIDIA這回要推出ARM伺服器NVIDIA ARM HPC Developer Kit,這主要就是NVIDIA為了自家未來即將推出的ARM伺服器產品線佈局。2023年,NVIDIA已經預告要推出Grace ARM CPU Superchip與Grace Hopper Superchip。兩者的不同是Grace ARM CPU Superchip是ARM CPU,Grace Hopper Superchip是CPU+GPU,目前NVIDIA已經投產,採用台積電4N製程,預料這將會是2023年最強的AI運算神兵利器。 技嘉伺服器是台灣Server之光,早在Intel伺服器稱霸全世界時,就積極佈局開發了AMD伺服器,同時也加入了ARM伺服器戰局,朝向多元伺服器的應用發展。在伺服器的市場佈局方面,技嘉伺服器領先大部分其他的業者,提供Intel、AMD與ARM全系列解決方案,包括一般的1U、2U、4U與5U伺服器,高密度的2U 2-Node、2U-4Node,GPU協同運算伺服器,分別支援2顆、4顆,以及8顆GPU,包括OCP資料中心伺服器與工作站都有提供。甚至是現在最夯的先進散熱解決方案,完整提供直接液體冷卻、單相浸沒式液冷、浸沒式液冷冷卻液槽的解決方案,技嘉伺服器可以說是台灣伺服器業界的領頭羊。 技嘉伺服器,在ARM伺服器的佈局,目前以Ampere處理器平台為主,提供64/72/80核心Ampere Altra與96/128核心Ampere Altra Max處理器伺服器的解決方案。全系列,目前採用的都是空氣冷卻方案,兩者處理器,最大電源功耗都只有250W,250W就能推動到128核心的ARM v8.2以3GHz以上速度運行,徹底的把每一滴電源都發揮得淋漓盡致。 技嘉科技目前推出的ARM伺服器,有R152/1U-1CPU、R282/2U-2CPU、H262/2U-2CPU-4 Node、R182-P91/1U-2CPU、G242/2U-1CPU、G492-PD0/4U-1CPU-HPC、E252/2U-1CPU、R272/2U-1CPU。其中,對於GPU的運算卡支援,從單張運算卡(1-GPU)到八張運算卡(8-GPU)都能對應。接下來,則是要介紹本次的主題,由技嘉伺服器操刀的NVIDIA ARM HPC Developer Kit,也就是進入這次的主角技嘉伺服器G242-P32的介紹。 NVIDIA為了簡化專業用戶開發HPC、AI和科學計算應用程序,以應用NVIDIA的運算卡來加速,包括推動P100、V100、A100到H100的應用,特別開發了這款NVIDIA ARM HPC Developer Kit開發者套件。而這台開發者套件,主要用的就是由技嘉伺服器打造的G242-P32。 為了讓更多用戶可以享用NVIDIA ARM HPC Developer Kit開發者套件,不只要考慮到所需的效能,當然要考慮到用戶入手的價格。正因如此,NVIDIA選中了用ARM處理器作為伺服器的核心,因為他的處理器價格相比Intel、AMD來得實惠,目前最高就可以提供單顆128核心3GHz的戰鬥力,能讓整套伺服器的成本大為降低。而且用於HPC、AI和科學計算應用程序主要會用Linux作業系統,軟體會自行開發與編譯,不受不同平台處理器的影響。 NVIDIA ARM HPC Developer Kit開發者套件是一個集成的硬件和軟件平台,用於在異構 GPU 和 CPU 加速計算系統上創建、評估和基準測試 HPC、AI 和科學計算應用程序。該套件包括一台2U技嘉伺服器G242-P32,裡面包括一個ARM CPU(Ampere Altra Q80-30 ,80核心Ampere Altra處理器)、512GB DDR4-3200 Register ECC DIMM、一個6TB SATA/SAS硬碟、兩張NVIDIA A100運算卡、一張NVIDIA BlueField-2 E系列DPU加速卡(200GbE/HDR 單端口 QSFP56、PCIe Gen4 x16、啟用安全啟動、禁用加密、16GB 板載 DDR、1GbE OOB管理)和NVIDIA HPC SDK工具套件。 技嘉伺服器G242-P32,是一款2U伺服器,主要用於GPU協同運算伺服器應用。 技嘉伺服器G242-P32的主機板,為技嘉自行開發,型號為MP32-AR2。採用單CPU插槽設計,為LGA4926插槽,可以搭配64/72/80核心Ampere Altra或96/128核心Ampere Altra Max處理器。總共有16個記憶體插槽,可以支援DDR4-3200 Reg ECC記憶體模組,對應RDIMM、LRDIMM支援最大單條256GB,可支援到8記憶體通道,最大支援4TB記憶體容量。擴充插槽,主要為PCIe 4.0 x8/x16架構,可以安裝2張PCIe 4.0 x16的NVIDIA A100加速卡,以及搭配PCIe 4.0 x16的NVIDIA BlueField-2 E系列DPU加速卡。硬碟的擴充,則可以使用前置面板的4個熱插拔PCIe 4.0 x4 NVMe/SATA 6Gb/s擴充槽,或使用主機板內建的PCIe 4.0 NVMe M.2擴充槽來安裝系統、軟體。 主機板上擁有2個採用Intel I350-AM2網路晶片,由機身後方連接埠提供1GbE有線網路。顯示部分則是使用BMC ASPEED AST2500顯示晶片,以D-Sub 15Pin從機身後方輸出。前置面板有1個USB 3.0埠,後置面板則有3個USB 3.0埠,可以連接周邊裝置。電源供應器,則是提供了備援式解決方案,採用了2組80 Plus Platinum白金認證全域型100~240V供電1600W電源供應器,內部電源供電採用DC-DC架構設計,可以達到最佳的電源轉換效率。技嘉的配置設計能夠安裝2張NVIDIA A100加速卡,在有限的電源供應瓦數下達最佳化的效能表現。 技嘉伺服器G242-P32在內部的設計上,採用全模組化設計。主機板部分,可以分成主要主機板MP32-AR2,硬碟控制主機板CBPG041,電源轉換主機板CPDGDAS。散熱的方式,空冷散熱,用的是直流風洞的散熱設計,採用5顆8CM寬的16,300轉DC風扇,並採用模組化可方便抽換的方式便於維修。電源供應器則也是便於抽換設計,即便發生故障,也能自行熱抽拔進行維修。 這邊,要開箱的,是一台安裝Ampere Altra Max M128-30(128核心)處理器版本的技嘉伺服器G242-P32,與標準NVIDIA ARM HPC Developer Kit配備的Ampere Altra Q80-30(80核心)處理器稍有不同。 這邊提醒玩家、專業用戶,這款NVIDIA ARM HPC Developer Kit開發者套件,跟一般的Intel或AMD伺服器不同,主要是為了HPC、AI和科學計算應用程序應用而生,不僅跑的作業系統是Linux,跑的軟體也需要自行依照需求撰寫、編譯,並且針對CPU與GPU調整參數,進行最佳化。 安裝上,技嘉伺服器G242-P32採用2U設計,直接就能上機架,對於專業IT用戶來說應該很熟悉,沒有很大的困難性。不同的地方,在於一般伺服器的應用與HPC、AI和科學計算應用程序應用的不一樣,當效能不夠力的話,會安裝更多台伺服器做叢集運算。也就是1台伺服器的2張A100不夠用的話,就可以安裝2台。再不夠用的話,一整個機櫃都可以裝滿來連接。還需要更快的話,就可以串連多個機櫃,透過螞蟻雄兵的力量來加速運算。 這時候,用戶們就會用到NVIDIA BlueField-2 E系列DPU這張卡了!DPU其實就是網路卡,是針對資料處理、交換優化的網路卡,能加速資料的處理!當串連很多台伺服器的時候,要做高速運算時的瓶頸,就會卡在網路速度的資料交換上面,內建的這張DPU加速卡,能把伺服器與伺服器中間的網路連接速度提高到200Gb/s,比起一般市售的40Gb/s、100Gb/s的網路卡還要更快,而且是採用最新的軟體定義方式網路,支援虛擬化的架構與應用,是為了超級運算的大量資料傳輸而生。 NVIDIA ARM HPC Developer Kit開發者套件,因為使用的是Ampere Altra/Max處理器,必須要使用Linux作業系統,而且必須是ARM版本的Linux作業系統,Windows在上面是不能原生直接運行的,NVIDIA官方建議使用Ubuntu 20.04和RHEL 8.4作業系統,並使用GCC 10或更新版本。技嘉也通過了完整的驗證,可以支援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8.3/8.5 (aarch64)、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15 SP2/SP3 (aarch64)、Ubuntu 18.04.5/20.04.1 LTS/22.04 LTS (aarch64)、Fedora Server 33-1.2/35-1.2(aarch64)、OracleLinux R8 U2/U5、Debian 10.9 (Buster)/11.1或更高版本。 NVIDIA ARM HPC Developer Kit開發者套件,並不是單純安裝了作業系統就能使用,他並不是單純用來跑CPU分數或GPU分數使用,主要是針對HPC、AI和科學計算應用程序應用。 HPC、AI和科學計算應用程序應用的話,所有的應用都是要撰寫程式開發,在經過重新編譯,透過工具最佳化。首先,安裝好作業系統之後,還需要NVIDIA驅動程式470.57.02、NVIDIA CUDA Toolkit 11.4和 NVIDIA HPC SDK 21.7或更高版本才能正常工作。接著,還需要最佳化,這時候還要用到CUDA、TensorRT、NVIDIA Triton、PyTorch、TensorFlow與RAPIDS工具,才能把撰寫好的應用,在單一A100,兩張A100,或多台伺服器串接的狀態下,進行叢集運算最佳化。 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設定與最佳化的方式,會產生不同的運算速度結果。 目前,像是這樣NVIDIA ARM HPC Developer Kit開發者套件的伺服器,正在火速的發展!這乃是因為GPU運算成為主流,整個GPGPU通用運算超夯的緣故!以往的運算集中在CPU上面,但到了HPC、AI和科學計算應用程序應用之後,CPU運算的部份較少,需要CPU多核心運算的協助,但並不一定需要強大的CPU來做運算,這時候低功耗的多核心ARM處理器就能派上用場。 目前,以台積電7奈米製程打造而成的96/128核心Ampere Altra Max處理器,全速運作只要250W,比起AMD EPYC 9004系列最強96核心/192執行緒9654處理器的360W還要更低,核心數量更多。若未來的5奈米製程、3奈米製程ARM處理器推出,也將有更好的能耗表現。 整體來說,NVIDIA ARM HPC Developer Kit開發者套件,適合集中跑運算卡的應用。 目前,在超級電腦運算上面,是比較適合NVIDIA ARM HPC Developer Kit開發者套件應用。主要是因為可以直接透過A100這樣的加速卡來做運算,還可以透過NVIDIA BlueField-2 E系列DPU加速卡來串連更多台伺服器做叢集運算,以達到更高速的運算速度要求。而且,當串接多台伺服器的時候,也可以因為Ampere Altra/Max處理器的節能強效,節省到整體用電的成本,相對的也是比較划算! 撇開透過GPU加速卡的應用,多核心ARM處理器也相當適合低負載的網頁及應用程式伺服器應用,像是一般的網站架站,或者是NAS的儲存伺服器應用,ARM伺服器級處理器都能輕鬆勝任,而且以更低的電源功耗就能完成任務。 目前,已經有多家虛擬伺服器業者提供了ARM伺服器的虛擬主機服務,也因為耗電比較少,價格更為便宜,適合低負載的伺服器來使用。 最後,我們總結這台NVIDIA ARM HPC Developer Kit開發者套件的特點,來看看技嘉伺服器操刀G242-P32的優勢。 這是一款可以兼容於NVIDIA A100運算卡與NVIDIA BlueField-2 E系列DPU加速卡的伺服器,而且通過NVIDIA認證,不用擔心相容性的問題。 選購這台NVIDIA ARM HPC Developer Kit開發者套件,直接就內建兩張NVIDIA A100運算卡與NVIDIA BlueField-2 E系列DPU加速卡,省去自己購買安裝擴充的困難,而且套件已經包含了所有的工具,不用擔心相容性的問題,只要專心去撰寫自己的程式,做最佳化的工作,輕鬆完成自己要執行的任務。 這次,開箱了技嘉操刀的NVIDIA ARM HPC Developer Kit,看到了技嘉伺服器的用心與細心,用上了台灣人的軟實力與硬底子,打造了這款臻於完美的ARM架構G242-P32伺服器,不僅是用料紮實,散熱方面也相當細心,具備相當高的穩定度與擴充能力,獲得了肯定成為NVIDIA認證伺服器,相當適合要做GPU協同運算伺服器的用戶選用。 整體來說,這是目前史上最強ARM伺服器當之無愧! 廠商名稱:GIGABYTE Server 技嘉伺服器 - GIGA COMPUTING 技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erver Workstation 伺服器 工作站 / HEDT 高階桌機 主機板 / WS 工作站 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CPU / 中央處理器】: →更多的【PCDIY! MainBoard 主機板 / Gaming M/B 電競主機板 / Creator M/B 創作者主機板 / HEDT 高階桌機 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DRAM / 記憶體 / 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 / 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Enterprise 企業級 商用 - 路由器 /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IIoT / 防火牆】:
-
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安裝設定,二十週年創新大理石玩家級主機板頂尖之作!
現在要打造高階電腦的話,若是要在Intel與AMD兩大陣營中做個抉擇,那麼Intel十三代處理器會是不錯的選擇!當要挑選搭配的主機板時,很肯定的那就是Intel Z790主機板了,不但可以完整驅動Intel第十三代處理器,還擁有PCIe 5.0介面的火力加持,DDR5記憶體的支援,與PCIe Gen 5 x4 SSD的擴充能力。 然而,要在四大主機板業者中,尋找對味的產品也不容易,主要是選擇太多,各個產品的定位與屬性也不同。若要挑選一張用料紮實,功能強大,穩定性好,耐用度久的Intel Z790主機板,那麼華擎的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肯定是不錯的選擇。接下來就讓我們揭開這張華擎二十週年創新大理石玩家級主機板的神祕面紗吧! ----------------- ----------------- 全球電腦主機板品牌,前四名就已經囊括了大部分的市佔,都是我們台灣之光。四大主機板業者之中,每一家皆有不同的定位,以及不同的特色,因此設計製造出截然不同樣貌的產品。 華擎是四大主機板中,以研發技術掛帥的品牌,時常都有令人驚艷的產品出現,所以網路上才會有華擎自古出妖板的稱號。意思是華擎一直追求創新,用高超的技術,傲人的研發能力,做出不一樣的產品,用差異化來和同業產品區隔,以在競爭激烈的主機板市場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華擎創立於2002年05月10日,到了2022年中的同時,已經走過了二十個年頭,華擎已經滿20歲了!華擎二十年有成,經過了二十年的淬鍊,華擎用技術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走出了自己不一樣的道路!在電競市場也不缺席,陸續推出了FATAL1TY GAMING、OC FORMULA、AQUA、TACHI與STEEL LEGEND多個子品牌,最新則是推出了PHANTOM GAMING電競品牌,表示在電競市場經營品牌的決心。產品線則從主機板,發展到迷你準系統、伺服器與工作站、工業電腦,發展到顯示卡,最新則是推出電競顯示器,走向更多元的產品路線發展。 在華擎二十週年的同時,以Intel Z790晶片組的ASRock Z790 Taichi與AMD X670E晶片組的ASRock X670E Taichi為基底,推出了以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的二十週年紀念版主機板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與ASRock X670E Taichi Carrara,用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的「力」與「美」,展現品牌的堅毅與優雅。 華擎的這張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主機板,經過了完整的測試,以及使用長達1個月的時間,沒有出現不穩、當機、重新開機的狀況,穩定度相當高,運行一般的上網、文書處理、製作簡報與玩線上遊戲,運行高負載的測試,都相當順暢,效能表現令人滿意,整體表現優異。 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主機板的話,目前已經在全球上市,台灣市場也已經開賣!最新的市場行情,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主機板,報價:20,450元。 保固期的話,提供原廠3+2年有限保固服務。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主機板,可以看出華擎對於這款Intel Z790主機板的用心與細心,不僅是用上的高檔用料,外觀質感相當好,整個功能與擴充能力也相當強大,就連BIOS的調整、超頻功能也相當完整,實測令人相當滿意。 整體來說,這款高質感華擎二十週年創新大理石玩家級主機板,是玩家搭配Intel第十二代、十三代處理器的不錯選擇! 廠商名稱:ASRock華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314-880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CPU/中央處理器】: →更多的【PCDIY! MainBoard/主機板/電競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效能測試,二十週年創新大理石玩家級主機板頂尖之作!
現在要打造高階電腦的話,若是要在Intel與AMD兩大陣營中做個抉擇,那麼Intel十三代處理器會是不錯的選擇!當要挑選搭配的主機板時,很肯定的那就是Intel Z790主機板了,不但可以完整驅動Intel第十三代處理器,還擁有PCIe 5.0介面的火力加持,DDR5記憶體的支援,與PCIe Gen 5 x4 SSD的擴充能力。 然而,要在四大主機板業者中,尋找對味的產品也不容易,主要是選擇太多,各個產品的定位與屬性也不同。若要挑選一張用料紮實,功能強大,穩定性好,耐用度久的Intel Z790主機板,那麼華擎的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肯定是不錯的選擇。接下來就讓我們揭開這張華擎二十週年創新大理石玩家級主機板的神祕面紗吧! ----------------- ----------------- 全球電腦主機板品牌,前四名就已經囊括了大部分的市佔,都是我們台灣之光。四大主機板業者之中,每一家皆有不同的定位,以及不同的特色,因此設計製造出截然不同樣貌的產品。 華擎是四大主機板中,以研發技術掛帥的品牌,時常都有令人驚艷的產品出現,所以網路上才會有華擎自古出妖板的稱號。意思是華擎一直追求創新,用高超的技術,傲人的研發能力,做出不一樣的產品,用差異化來和同業產品區隔,以在競爭激烈的主機板市場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華擎創立於2002年05月10日,到了2022年中的同時,已經走過了二十個年頭,華擎已經滿20歲了!華擎二十年有成,經過了二十年的淬鍊,華擎用技術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走出了自己不一樣的道路!在電競市場也不缺席,陸續推出了FATAL1TY GAMING、OC FORMULA、AQUA、TACHI與STEEL LEGEND多個子品牌,最新則是推出了PHANTOM GAMING電競品牌,表示在電競市場經營品牌的決心。產品線則從主機板,發展到迷你準系統、伺服器與工作站、工業電腦,發展到顯示卡,最新則是推出電競顯示器,走向更多元的產品路線發展。 在華擎二十週年的同時,以Intel Z790晶片組的ASRock Z790 Taichi與AMD X670E晶片組的ASRock X670E Taichi為基底,推出了以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的二十週年紀念版主機板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與ASRock X670E Taichi Carrara,用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的「力」與「美」,展現品牌的堅毅與優雅。 華擎的這張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主機板,經過了完整的測試,以及使用長達1個月的時間,沒有出現不穩、當機、重新開機的狀況,穩定度相當高,運行一般的上網、文書處理、製作簡報與玩線上遊戲,運行高負載的測試,都相當順暢,效能表現令人滿意,整體表現優異。 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主機板的話,目前已經在全球上市,台灣市場也已經開賣!最新的市場行情,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主機板,報價:20,450元。 保固期的話,提供原廠3+2年有限保固服務。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主機板,可以看出華擎對於這款Intel Z790主機板的用心與細心,不僅是用上的高檔用料,外觀質感相當好,整個功能與擴充能力也相當強大,就連BIOS的調整、超頻功能也相當完整,實測令人相當滿意。 整體來說,這款高質感華擎二十週年創新大理石玩家級主機板,是玩家搭配Intel第十二代、十三代處理器的不錯選擇! 廠商名稱:ASRock華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314-880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CPU/中央處理器】: →更多的【PCDIY! MainBoard/主機板/電競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MSI CLUTCH GM31 LIGHTWEIGHT MOUSE/WIRELESS MOUSE實測開箱,為勝利而生玩家級不費力超輕量電競滑鼠!
現在要買電競滑鼠的話,選擇有很多,但若要挑選系出名門,耐操耐用,又要重量超級輕,精準度要高,還要在有線與無線中挑選的話,那麼挑選電競大廠微星科技的CLUTCH GM31 LIGHTWEIGHT系列,應該會是不錯的選擇! 隨著電競風潮的興起,電競鍵盤、滑鼠已經成為了玩家的標準配備。除了在人體工學、人因工程上面持續發展,設計出不同的造型、手感、功能與操控設計,玩家最在乎的速度、性能是發展重點。在專業玩家的帶領之下,一開始比的是滑鼠解析度,光學感測器與雷射感測器之爭,最後證明高解析度是最終追求,永無止境的追求更高的解析度,目前,在發展到了26,000、36,000 DPI之後,解析度之戰終於暫時停歇。接下來又開始著墨,有幾G的加速,與有多少IPS的跟蹤速度,拼到現在已經發展到50G加速,跟蹤速度也衝上650 IPS。然而,實際上,超過12,000 DPI的解析度,一般玩家很難會用得上。 後來,電競圈要求電競滑鼠要有更好的耐用度,要使用更高耐用性的微動開關,在日本歐姆龍的努力之下,從1,000、2,000、3,000、5,000萬次耐用度的微動開關,現在已經用上6,000萬次耐用度的微動開關。然而,不同微動開關手感不同,高階電競玩家甚至會依照自己的需求DIY更換微動開關。可以確定的,一般玩家在電腦壞了之前,或換新電腦之前,電競滑鼠還沒用到壽終正寢, 接著,因應不同遊戲的需求,以及不同軟體的應用,出現了所謂的可程式化按鍵,RGB炫光也出現了,同時發展出了MOBA/MMO的多按鍵滑鼠。後來開始講求手感,安裝砝碼調整配重風潮興起,依照不同的玩家需求,調整不同的配重,以求得最好的操作手感,發展到後來,炒得火熱的配重,開始講求所謂的追求平衡,利用更多不同位置的砝碼來作配重,還可以調整重心,依照不同的手感來作調整。最新,開始導入了陀螺儀,透過六軸陀螺儀增加的傾斜手勢的操控,可程式化做提起控制與傾斜手勢。最近,吵得火熱的則是所謂的滑鼠也要環保,講求永續價值,要能達到碳中和。 無線電競滑鼠,也是非常競爭!一開始講求的是無線滑鼠,在透過無線網路傳輸之後,能跟有線滑鼠一樣好用,訴求低延遲,後來發展出了小型化的接收器,而且能支援多無線傳輸模式,能在透過2.4GHz頻道與藍牙之間切換,至此市場上推廣的還是用傳統一般3號、4號電池的無線滑鼠,接著開始有廠商導入鋰電池的設計,而後發展出了用Type-C作為連接線與充電口,加入了快充與省電,追求超耐久使用與高速充電。後來,則是發展出了可以插線與無線的雙模式設計。進一步又發展出了有線、無線、藍牙的三模滑鼠。接著,也出現了無線充電設計的充電板與能無線充電的電競滑鼠。 最新,如何減少摩擦力,降低阻力成為電競滑鼠最新追逐焦點。如何讓玩遊戲的操控可以最快,降低玩家手控的負擔成為發展目標,掀起了輕量化電競滑鼠的旋風,SUPERLIGHT成為發展重點。所謂的輕量化滑鼠,講的是低於100g的重量,追求零抗力,目前有線滑鼠已經發展到了50g級(不包括線材重量),無線滑鼠也發展到了70g級,60g級也有,但必須犧牲鋰電池的容量與重量。 今天,要跟玩家介紹的,則是台灣電競之光微星科技,針對玩家的輕量化滑鼠需求,所開發的CLUTCH GM31 LIGHTWEIGHT系列,這乃是繼CLUTCH GM41系列高階輕量化滑鼠產品之後,主流級的輕量化滑鼠,再推出更適合東方人小手型的CLUTCH GM31 LIGHTWEIGHT MOUSE有線/WIRELESS MOUSE無線電競滑鼠。 CLUTCH GM31系列的話,是延續CLUTCH GM41系列的進化版,整個的訴求,是讓玩家輕量上陣,達成可以在任何遊戲操控下重磅出擊。為了達成輕量化的目標,微星科技下足了功夫,包括在規格、用料、結構、造型上面,全都花上了相當多的心血。採用對稱平衡設計,可適用於左右手操作,左撇子使用也不會有問題,且尺寸變得更小巧緊湊,對中小手型的玩家來說更加舒適友善。 重量上面,有線版本,重量僅58g,無線版本,重量為73g(重量不包含充電底座)。 這兩款電競滑鼠,用上了一樣的感測器。在電競滑鼠核心的感測器上面,使用原相PIXART PAW3311DB-T2MU,達成最高12,000DPI解析度,可以在400/800/1,600/3,200/6,400~12,000DPI做切換,預設為1,600DPI,高解析度的話要使用軟體控制調整。最高加速度35g,最高追蹤速率300 IPS。 在微動開關,使用歐姆龍OMRON D2FC-F-K60MN耐用度達6,000萬次的高階版本,在主要元件的用料上面相當紮實。 有線版與無線版附贈的線材,都是微星獨家FRIXIONFREE微摩感線材,能減少操控時的阻力。有線版,提供2M的線材。無線版,一樣提供了2M的線材,可以搭配充電底座使用,能把無線接收器延伸到桌面,也可以把無線滑鼠變成有線滑鼠,滿足雙模使用需求。 無線滑鼠最令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充電速度太慢,與電池續航力太短。這款無線版相當厲害,用上了鋰電池,充電10分鐘就能再戰7小時,只需要90分鐘,就能從0%充電到100%,充滿後的電池續航力高達110小時,可以不間段持續使用超過4天半,有非常驚人的持續戰鬥力。 除了支援微星的RGB MYSTIC LIGHT,可以透過MSI Center來進行軟體控制,可程式化之外,還支援硬體直接操控,包含亮度、Mode、Speed、Color都可以從滑鼠上的複合熱鍵來做調整,也可以從RGB燈號顏色來判斷電池的電量。 這次, 實測開箱了 微星CLUTCH GM31 LIGHTWEIGHT MOUSE有線/WIRELESS MOUSE無線電競滑鼠,我們看到了微星科技在電競滑鼠的用心,透過台灣人的軟實力與硬底子,繼CLUTCH GM41 LIGHTWEIGHT系列後,打造出更適合東方人小手型的超輕量電競滑鼠。而且, 這也可以說是超輕量電競滑鼠中的優質精品。 整體來說, 無疑的, 這是為勝利而生超輕量不費力玩家級電競滑鼠! 廠商名稱:MSI -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3234-5599 廠商網址:
-
MSI TITAN GT77 12UHS-012TW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完全制霸遊戲戰場17.3吋電競筆電!
現在要買筆記型電腦的話,若要選擇效能要最強,規格要頂級,配備要全滿,帶出去可以完全制霸遊戲戰場。可以確定的,今天要介紹由微星所推出的TITAN GT77絕對能滿足玩家的需求。這台電競筆電擁有強大的規格,採用Intel第12代筆電系列Core i9-12900HX處理器,最猛的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筆電獨立顯卡,DDR5-4800 64GB記憶體,4組PCIe 4.0 x4 2TB共8TB固態硬碟,還有為遊戲玩家打造的各種電競元素,包括使用100% DCI-P3色域範圍17.3吋4K 120Hz IPS面板,採用SteelSeries打造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超薄機械式鍵盤,可以說是史上最強17.3吋電競筆電! 世界上有不少玩家,以及專業的用戶,採購預算沒有上限,想要的是能帶著走規格頂天的筆電,可是這樣的需求卻很難被滿足。加上處理器業者改朝換代速度太快,顯示卡也持續推陳出新,導致這樣頂規電競筆電的產品生命週期太短。打造這樣的頂級電競筆電不僅要投入相當多的人力物力,成本非常高,終端賣價也不便宜。因此,並沒有很多的筆電業者願意投入這個領域經營。 MSI始終沒有忽略金字塔頂端的高階市場需求,今天要介紹給大家TITAN GT77電競筆電,就是一款完美結合奢華體驗、創新技術與極致效能的夢幻逸品。 TITAN GT77是微星的最高階電競筆電。自從微星推出的世界上第一台搭載機械鍵盤的電競筆電GT80 Titan SLI,破紀錄使用Cherry機械按鍵,導入了GeForce 980M SLI雙顯示卡之後,就造成了玩家圈的轟動。後續,微星又推出接續版本GT83、GT75,讓全球頂級玩家為之瘋狂。這一次,搶在Intel推出第12代處理器,筆電處理器更新到Alder Lake-HX世代同時,微星推出了TITAN GT77,以17.3吋螢幕尺寸,全滿的硬體規格,要滿足頂級電競玩家完全制霸遊戲戰場的需求。 目前,MSI TITAN GT77台灣只有推出一款規格,完整型號為TITAN GT77 12UHS-012TW。這一機型用的是Alder Lake-HX世代,效能版Intel第12代Core i9-12900HX處理器,擁有8個效能核心與8個節能核心,總共有16核心24執行緒,這個的運算核心可以滿足大部分工作、娛樂與遊戲的需求。顯示卡搭配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筆記型電腦GPU,擁有16GB GDDR6顯示記憶體,採用微星全新開發動態超頻控制(Dynamic Boost 2.0),顯示核心最高超頻跑到1640MHz,控制在最高用電175W之內。 散熱的設計,用的是微星最新開發的MSI OVERBOOST超增壓模式設計技術,這是一個整合CPU+GPU的散熱解決方案,最高可以達成250W散熱功效,能在CPU超頻、GPU超頻與CPU+GPU同時運作時達成節能強效的目的。這款Intel第12代Core i9-12900HX處理器,基礎功率:55W,動態超頻的渦輪功率:157W。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筆記型電腦GPU,則是被控制在175W之內。然而,由於17.3吋筆電的散熱空間有限,又要把重量控制在3~3.5KG,厚度控制在20~25mm之內的話,微星的MSI OVERBOOST超增壓模式設計技術可以同時滿足效能、功耗、重量與厚度的需求。 記憶體的話,這款電競筆電全面引進DDR5記憶體,支援4組DDR5-4800規格UnBuffer SO-DIMM擴充能力。標準配備DDR5-4800 64GB(32GBx2雙通道標準配備,最大可擴充到128GB)記憶體,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應用的需求。硬碟的話,是採用全固態硬碟設計,配備4組PCIe 4.0 x4 2TB共8TB固態硬碟(標準配備,具有3組PCIe 4.0 x4與1組PCIe 5.0 x4的M.2 NVMe固態硬碟擴充槽),保留了升級下一代PCIe 5.0 x4 M.2 NVMe固態硬碟的升級能力。 鍵盤是電競筆電的核心,這款電競筆電採用機械式鍵盤,則是獨家特色!用的是由鍵盤專家Steelseries操刀,特別開發採用Cherry超薄機械式鍵盤,內部採用黃金交叉點接觸系統設計,讓玩家可以在不用外接獨立的機械鍵盤之下,就能直接在電競筆電上面享受操控機械鍵盤所帶來的回饋力道與精準觸發,有最好的操控手感。鍵盤與機身後側的Mystic Light Bar光彩燈效,則可以使用STEELSERIES GG軟體,或者透過MSI Center,使用Mystic Light來做控制,能完全自定義玩家喜歡的色彩、背光與閃爍方式。 在聲音輸出的聽覺方面,喇叭與聲音控制也不馬虎!採用了由DYNAUDIO操刀的音響模組,用的是2個2W的喇叭單體,加上2個2W的重低音單體,並加上了Nahimic音效強化軟體,讓聲音的輸出可以最佳化,享受身歷其境的聲音聽覺感受。 在網路的部份,特別針對遊戲最強化!採用了由Intel Killer操刀的有線網路與無線網路模組,有線網路用的是加強版Killer E3100G 2.5GbE,能對應更快速度的有線網路網路環境,無線網路則是用了Killer Wi-Fi 6E AX1675i 802.11AX,支援160Hz頻寬的網路傳輸。軟體部分,則可以透過使用Intel獨家開發的Killer智慧中心軟體,調整遊戲最佳化,優先網路存取順序,就能讓遊戲運行更加順暢,掌握克敵致勝的先機。 擴充埠則是該有的都有,擁有3組USB 3.2 Gen 2 Type-A,2組Thunderbolt 4 Type-C,當需要安裝外接式電競鍵盤、電競滑鼠與外接硬碟時,也不會遇到USB Type-A連接埠不夠用的問題。而且,3組USB Type-A埠,都是支援USB 3.2 Gen 2,可以上10Gbps傳輸速度。2組USB Type-C部分,則是Intel Thunderbolt 4規格,除了能支援到USB 3.2 Gen 2x2(USB 20Gbps),新的USB 4.0(USB 40Gbps),還能直接對接支援到Thunderbot 3.0、4.0(Thunderbolt 40Gbps)。螢幕輸出的話,擁有1組mDP與1組HDMI連接埠,可以輸出8K@60Hz與4K@120Hz遊戲畫面,還能透過Thunderbolt 4來做顯示輸出,完整支援多螢幕輸出,能勝任電競比賽時輸出遊戲畫面到大螢幕的任務,也能滿足簡報輸出的多螢幕顯示需求。 在作業系統的搭配上面,這款電競筆電也不馬虎!搭配的是最新版Windows 11 Pro專業版本,而不是一般的Home家庭版本。 顯示的部份,則是支援Intel UHD Graphics內顯與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筆記型電腦GPU,完全不需要額外操作設定,驅動程式與Windows 11作業系統能自動切換。 主要的控制軟體,則是集中在微星自己開發的MSI Center,包括能做硬體監控,可以即時看CPU、GPU使用率,並監控CPU溫度、4個風扇的轉速等資訊。軟體還可以自動升級,持續增加新的功能。比較方便的則是電競模式,能針對電競功能最佳化。遊戲畫面擷取也不用額外的軟體,內建就有提供了抓圖軟體。也能透過功能集裡的Mystic Light來做控制所有的燈效,包括鍵盤背光與機身的燈光顯示。 聲音的輸入輸出控制,則是透過NAHIMIC,具備了麥克風與喇叭聲音的控制,擁有音效追蹤器,包括語音清晰度、智慧音效與虛擬環繞功能應有盡有,是非常強大的音訊軟體控制軟體。 螢幕的顯示也不馬虎,具備了MSI True Color控制軟體,能在遊戲玩家、抗藍光、sRGB、AdobeRGB、Display P3、文書處理與電影不同的顯示模式切換,讓玩家依照需求享用不同的顯示模式。 這款電競筆電的尺寸為397 x 330 x 23 mm,厚度僅僅只有23mm,重量則為3.3KG。 現在要購買MSI TITAN GT77電競筆電的話,台灣販售只有一種款式,完整機型為TITAN GT77 12UHS-012TW,電商售價166,900元(調查日期:2022年12月01日)。目前,只要選購TITAN GT77還有贈送價值8,000元的一年意外損壞保障服務,相當貼心玩家。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MSI TITAN GT77 12UHS-012TW電競筆電,可以看出微星對於這款17.3吋電競筆電的用心與細心,不僅是用上的全滿的軟硬體配備,外觀質感相當好,包裝與整備也相當細心,就連筆電內搭載的軟體,都令人相當滿意。 整體來說,這是一款史上最強完全制霸遊戲戰場17.3吋電競筆電! 廠商名稱:MSI -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3234-5599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桌機/筆電/迷你電腦/電競筆電桌上型電腦】: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科技新聞】: →更多的【PCDIY! 測試中心】: →更多的【PCDIY! 網咖專欄】:
-
「十銓 T-FORCE M200 Portable SSD 2TB」實測開箱,「2,000 MB/s俱樂部」軍規武裝風格外接固態硬碟!
面對技術的不斷進步下,在儲存裝置方面的SSD速度上也不斷的突飛猛進,目前PCIe 4.0 SSD幾乎都來到了7,000 MB/s俱樂部,更不用說之後還有速度能再翻倍的PCIe 5.0 SSD等著登場。 而除了內接SSD的越發進步之外,外接SSD方面也在速度與容量上不斷進化與普及,就如小編這次所收到的這款由知名大廠T-FORCE推出的M200 Portable SSD,就是講求高速度性能的版本,究竟它有甚麼迷人的特色?馬上就來開箱一番吧! 想起才1年多前,外接SSD速度能達到1,000 MB/s已經算是相當高速,如今在USB 3.2 Gen 2x2的加持下,傳輸頻寬的提升讓T-FORCE M200的讀寫速度可做到驚人的2,000 MB/s,容量更是最高可選擇到8TB等級的超大儲存空間,本次小編收到的是其中的2TB版本,對於一般日常使用上已經相當足夠。 而從外表上就能看出T-FORCE M200有著與一般外接SSD截然不同的設計,充滿著濃厚的軍武風格,不僅上方配有戰術掛孔,還擁有TeamGroup獨家的石墨烯散熱技術,以金屬雙重結構來散熱,橫條設計更可強化整體結構並非單單只是好看而已,官方表示M200更通過了2公尺落摔測試,如此堅固的外殼,整體重量卻僅有輕盈83g,讓玩家輕鬆隨身攜帶。 事實上官方也給M200取名為狙擊者,看到這邊相信有不少軍武迷或是FPS玩家已經聯想到了這名字的由來或許是來自知名的狙擊步槍CheyTac M200,也就是俗稱的鷹眼M200,這樣一看整體機身的設計還真的有一點點彈匣的影子呢! 看到這邊玩家們是不是已經被T-FORCE M200帥氣實用的軍武風格造型給深深吸引了呢?可別忘記它還有強勁的內在,話不多說馬上好好來上機驗證吧! 先進到CrystalDiskInfo來看規格資訊,可以發現M200實際顯示名稱為T-FORCE TM8FPQ002T,介面為UASP(NVM Express)並符合NVM Express 1.3標準,支援S.M.A.R.T、TRIM、VolatileWriteCache等功能。 接著來到CrystalDiskMark,實測結果讀寫速度都有到1,900 MB/s之上,已經相當接近官方標示成績,即便到32GB大檔案模式也沒什麼掉速,維持穩定的極速表現,而開啟0Fill之後,在兩模式中的讀取速度更是突破2,000 MB/s大關,這速度已經有PCIe 3.0 SSD的水準。 實用至上是軍武設計的重點之一,而T-FORCE M200 Portable SSD也完全將這項特色完美呈現,堅固又兼具散熱的外殼,讓原本就不容易受外力影響而損壞的SSD能更加耐用。 內在效能也不用多說,2,000 MB/s極速效能已經是當今最速外接SSD之一,加上還可選擇到8TB版本,擁有如HDD般的大容量又比HDD快10倍以上的傳輸速度,對於有大檔案傳輸需求的玩家、創作者們來說,可大幅度的減少傳輸時間來提升效率;不管是本身就喜歡這類硬派軍武風格,還是注重實用、效能的玩家,T-FORCE M200無疑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廠商名稱:十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821-688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博帝 PATRIOT VIPER VPR400 RGB 1TB」散熱片版實測開箱,「5,000MB/s俱樂部」酷炫燈效電競PCIe 4.0固態硬碟!
「RGB燈效」自電競風潮崛起後幾乎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不管是周邊的鍵鼠、耳機、螢幕甚至鼠墊到主機上的機殼以及內部的主機板、顯示卡、水冷、風扇、電源供應器等零組件,基本上幾乎在所有PC設備上都能看到RGB燈效的身影,可見RGB燈效的設計依舊備受眾多玩家們喜愛。 而其中的SSD上頭雖然也有廠商推出具備RGB燈效的版本,但幾乎都還是在2.5吋SATA介面或是外接式裝置上居多,以目前已經蔚為主流的M.2版本來看則是相當稀少,這樣少一味的殘念也讓老牌儲存設備大廠「美商博帝(PATRIOT)」聽見了,新出爐的這款VIPER VPR400 PCIe Gen 4x4 RGB SSD,就是結合RGB燈效與PCIe 4.0高速傳輸等兩大特點,滿足玩家們的酷炫電競及高速讀寫需求,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試試VIPER VPR400 RGB SSD的魅力吧! 這款VPR400 RGB M.2 SSD事實上歸屬在VIPER GAMING系列中,而VIPER GAMING正是博帝旗下的電競品牌,在PC周邊、零組件上都有相當豐富的產品陣容,如先前站上開箱的就是其中一員,而系列中的Gen4 SSD版本除了本次入手的VPR400之外,也包括了VP4100、VP4300等,玩家可依需求來選擇適合的入手,只不過若是想要兼具RGB的bling bling酷炫燈效,那就非小編手上的這款VPR400莫屬囉! 在外盒設計上,VIPER VPR400採用黑底搭配粗曠的紅框組合風格,展現出濃厚的電競氣息,除了產品示意圖之外,也可看到斗大的VIPER字樣以及VPR400的特色之一「RGB」,外盒上也清楚標示著VPR400具備PCIe 4.0高速特性的4,600/4,400 MB/s讀寫成績,此外小編這次收到的為1TB版本,另外還有512GB版本可選擇。 馬上取出本體來看看,VPR400搭配著黑色鋁質散熱片,中央標示著VIPER GAMING Logo,兩側顯眼的V字刻紋凹槽不僅能增加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來提升散熱效能,也與「V」IPER GAMING相呼應,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在凹槽內上下兩側內藏有RGB導光條,可展現1,680萬色RGB燈效,這可是目前世界首創RGB GEN4 SSD。 這款VPR400實際尺寸長寬為8x2.5 cm,在高度上這組散熱片已經算是輕薄,全高僅僅只有0.7 cm,基本上可能比一些主機板隨附的散熱護甲還要小巧許多,而細看能發現這組散熱片緊貼合於SSD上半部,主要在於VPR400採用單面打印設計,不管是主控晶片還是記憶體顆粒都在正面位置,背面自然就無需散熱片來散熱,因此在安裝時若主機板有設計下層導熱墊也不必特別移除,可以僅拆除主機板隨附的散熱護甲就能直上。 VPR400這組鋁製散熱片僅僅是靠著導熱貼黏著SSD本體,沒有透過任何螺絲固定,因此在拆卸上相當簡單,即便是新手,不要大力出奇蹟,基本上都能輕鬆卸除散熱片。 接著來一窺內部用料,可以看到VPR400採用Innogrit的IG5220 Gen 4x4主控晶片,使用無DRAM快取架構設計並支援HMB功能,儲存顆粒部分採用單顆512GB設計,正面兩組共1TB容量,雖說沒有明確標示型號,但實際上內部就是Micron(美光)的B47R 176層3D TLC 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可大幅降低讀寫延遲來提高效能。 另外VPR400還支援Thermal Throttling散熱變頻技術,透過內建的溫控感知器以及韌體,能自動調整SSD運作效能來控制溫度來避免溫度過高,不過有了這組散熱裝甲,相信是不用擔心過熱問題。 外表巡完一輪後,馬上來上機見證VPR400耀眼的姿態吧!玩家們可直接於官網下載官方RGB同步應用程式VIPER RGB 3.0來設定RGB呈現方式,不管是燈效、顏色、亮度以及速度都能自訂義調整,其中燈效的部分就有豐富的8種模式可挑選。 另外除了官方程式之外,VPR400還支援多家板廠的燈效軟體(現有的四大板廠RGB燈效軟體通通有支援),以本次小編所使用的測試平台為MSI主機板為例,就能直接透過MSI Center內的MSI Mystic Light Sync來調整VPR400的燈效,不僅擁有更多的燈光效果,也能與其他RGB裝置同步燈效,不僅設定方便,更能讓整體燈效更加一致性。 VPR400有著炫麗的外表與RGB燈效,也別忘了它可是一條PCIe 4.0 SSD呢,究竟實際效能如何,不免俗的要來測試一番囉!測試平台的部分小編使用最新的Intel Z690主機板,並將VPR400安裝於第一條M.2槽,詳細規格也列於下方給各位參考: 主機板:MSI MAG Z690 TORPEDO DDR5 處理器:Intel Core i5-12600K 記憶體:T-FORCE DELTA RGB DDR5-6400 32GB(16GBx2)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3060 Ti Founders Edition SSD:VIPER VPR400 PCIe Gen 4x4 RGB SSD 1TB(測試碟)、PNY XLR8 CS3140 M.2 NVMe Gen4 SSD(系統碟) 電源供應器:T.T 12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先進到CrystalDiskInfo來看看內部規格,型號標明為VIPER VPR400 1024GB,容量為1TB,傳輸模式也確定有達PCIe 4.0 x4且符合NVM Express 1.4標準,並支援了S.M.A.R.T.、TRIM、VolatileWriteCache等功能。 實際經過CrystalDiskMark的驗證後,結果讓小編有些驚豔,不知是不是官方標示比較保守,小編手上這組VPR400跑出了高達5,000/4,600 MB/s以上的讀寫表現,效能不僅沒受RGB燈效影響,還高出官方標示的4,600/4,400 MB/s不少,若使用0Fill模式可以看到寫入表現可以再稍微提高一些來到4,700 MB/s門檻前。 此外小編也用64 GB大檔案模式實測一輪,結果顯示整體速度並沒有掉太多,依舊能維持4,900/4,500 MB/s以上的優秀表現,還是比官方標示速度要來的高,看來是官方有提供最新版Firmware優化的結果。 TxBENCH的成績也相當不錯,可以看到VPR400在讀取測得將近4,800 MB/s,寫入也有突破4,600 MB/s的表現,同樣都比官方標示成績高出將近200 MB/s之多,Fill 0x00模式更是讓寫入一舉快突破4,900 MB/s門檻,而切到32GB大容量檔案,不管是預設隨機亂數還是Fill 0x00模式都能維持4,800/4,500 MB/s以上表現,依舊高於官方標示成績。 至於在ATTO Disk Benchmark的測試中,可以發現寫入的部分從64KB項目開始就相當穩定,最高測得4.37 GB/s,相當接近官方數據,讀取的部分則是在256 KB項目開始就穩定於4.67~4.69 GB/s上下,即便切到32GB大檔案模式也能維持同樣的穩定度,不掉速的特色也佐證了這款版本的效能的確頗佳。 最後就來透過3DMark Storage Benchmark以及PCMark 10 Full System Drive Benchmark來簡單測試VPR400在遊戲以及一般應用上的效能表現,其結果顯示VPR400分別獲得了2,884/2,706分,這分數以NVMe SSD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不管是要打Game、搬移檔案都是綽綽有餘了。 本次入手的這款VIPER VPR400 RGB SSD不僅自帶了散熱裝甲,還具備了目前PCIe 4.0 SSD當中少數的RGB燈效,讓SSD在展現耀眼的光芒時又能兼具散熱效能,而不管是官方提供的VIPER RGB 3.0同步軟體還是各大板廠的燈效軟體都提供了豐富的功能讓玩家自定義燈效,在效能部分實際在平台上測試結果也顯示,VPR400的讀寫速度不僅沒有受RGB燈效的影響,甚至還比官方標示值高出不少,表現相當出色,可以說是目前最亮眼的RGB SSD了,最後,可別忘記這款版本可是有提供超長五年保固的喔。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必恩威 PNY XLR8 CS3140 SSD 2TB實測開箱」,「7,000MB/s俱樂部」PCIe 4.0固態硬碟 feat. XLR8 PS5專屬散熱片!
隨著PCIe 4.0時代的到來,讓PCIe通道傳輸頻寬獲得倍增的提升,其中最有感的莫過於NVMe SSD,從過去PCIe 3.0頂多3,000 MB/s上下的讀取速率,到PCIe 4.0的5,000甚至突破7,000 MB/s的超高速讀寫效能,這已經是SATA SSD 10倍以上之快,讓玩家在遊戲讀取、影音創作、搬運大檔案時都能大幅縮短時間並提升效率。 而目前不僅PC是雙陣營(AMD/Intel),就連新世代家用遊戲主機Xbox Series S/X、PlayStation 5也都為了更流暢的操作體驗以及實現近乎0過場的遊戲體驗而採用了PCIe 4.0,甚至PS5也於今年正式開放擴充用的M.2插槽,讓玩家可選擇市面上的PCIe 4.0 M.2 NVMe SSD來擴充容量,而小編本次入手的就是由知名品牌PNY所推出的XLR8 CS3140 M.2 2280 NVMe Gen4x4 SSD。 PNY這一家SSD業者,以高品質,及貼近消費者需求聞名! 這次介紹的CS3140系列,最厲害的就是效能!現在,PNY殺很大,2TB版本殺破台幣5,000元,現在只要4,499元!實在是太吸引人了! XLR8 CS3140為目前PNY最高階的旗艦SSD,擁有令人驚豔的超狂7,500 MB/s讀取效能,可以說是目前消費級SSD市場中數一數二的速度,幾乎是在挑戰吃滿整個PCIe 4.0頻寬,在容量上的選擇也相當多元,提供有1TB、2TB以及4TB容量等,而其中的2TB及4TB容量擁有最快的6,850 MB/s寫入表現,1TB則稍微降低一些來到5,650 MB/s、依舊是相當亮眼的速度,各容量的讀寫效能也都符合PS5 M.2槽的支援規範。 除了擁有驚人的讀寫效能外,耐用度的高低也是玩家們的考量之一,XLR8 CS3140擁有200萬小時的MTBF(平均無故障時間)以及長達5年保固,讓玩家安心長久享受最速傳輸效能。 來看看內部用料一窺最速效能的秘密,首先可以發現小編手上這支PNY XLR8 CS3140 2TB版本採用的是雙面顆粒設計,正面控制器搭載PHISON(群聯)的「PS5018-E18」,採12nm台積電製程,是現在最快速的PCIe Gen4 SSD控制晶片之一,而在正反兩面各搭載了一顆SK Hynix H5AN8G6NCJ DDR4快取記憶體,讓玩家在大檔案傳輸時也能確保最速效能,不易遇到降速窘境。 儲存顆粒採用單顆256GB的設計,正反兩面8顆總共2TB容量,型號標示著IA7BG94AYA,實際上就是Micron(美光)最新的B47R 176層3D TLC NAND快閃記憶體,大幅改善了讀取/寫入延遲來提高效能,一整身的旗艦高規用料,就是進入7,000MB/s俱樂部並成為最速SSD之一的關鍵。 PNY XLR8 CS3140的極速效能,不僅令人驚豔,在容量與速度上更是符合了PS5 M.2槽的規範,不過相信各位都知道,由於PS5 M.2槽設計屬於較封閉式的緣故,原廠相當建議擴充的SSD要搭配散熱器,而XLR8 CS3140雖有搭載散熱器的版本,不過為了極致散熱效能,其高度已經遠超PS5 M.2槽規範。 那這樣除了自己額外購買他牌散熱器來安裝以外就無解了嗎?其實不然,貼心的PNY聽到了PS5玩家們的需求,推出了PS5專用的PNY XLR8 PS5 SSD散熱片,來讓各位PS5玩家們的SSD都能確保散熱效能。 這款XLR8 PS5 SSD散熱片完全就是為了PS5而生,為何會這樣說呢?其實看到它的外表就有一股似曾相似的味道,沒錯,與一般普通的NVMe SSD散熱器需另外安裝的方式不同,XLR8 PS5 SSD散熱片基本上就是利用取代PS5 M.2槽外蓋的方式,直接來替SSD散熱,無需再額外安裝散熱器在SSD上,只要蓋上XLR8 PS5 SSD散熱片即可,換句話說,只要效能以及容量符合規範的PCIe 4.0 SSD,都可以透過XLR8 PS5 SSD散熱片在PS5上獲得最佳的散熱效能,不過說真的,都要入手這等級的PCIe 4.0 SSD了,當然就是直上最速的XLR8 CS3140啊!(笑) 看完產品一輪後,當然就是要來上機測試一番啦!由於可以支援PC與PS5雙機構相容,這裡小編也分成2種模式來實測一下。 那就先直接來到PS5上實測吧!整體安裝方式相當簡單,SSD就與在PC上安裝無異,而散熱片的設計也與原本的外蓋一模一樣,直接當作外蓋裝上鎖好即可,安裝完成後散熱片會稍微凸出是正常現象,如此一來一旁的散熱大風扇在進氣時能剛好將氣流導至鰭片上可大幅增加散熱效能,實際測試即便將外殼裝上也完全不會卡到。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fMzFiRtTso ▲小編在此附上官方介紹、安裝影片,讓玩家更輕鬆安裝SSD與專屬散熱片 實際透過測溫儀來實測散熱片效能,可以發現在轉移大檔案資料過程中,若SSD未裝上任何散熱器,最高溫度可達到72.4°C,雖說還不至於造成SSD損壞,但已經算是相當高溫,而實際裝上散熱片後,同樣的操作環境下,實測散熱片最高溫約達40.4°C,代表熱源有很好的傳導至散熱片上,有效降低SSD溫度。 接著小編挑了《ASTRO's PLAYROOM》、《Marvel's Avengers》、《Spider-Man: Miles Morales》等幾款知名作品來驗證傳輸效能,首先在遊戲轉移的部分,可以看到即便是破百GB容量的《Marvel's Avengers》僅79秒即可轉移完成,39GB的《Spider-Man: Miles Morales》也只要32秒,容量最小的《ASTRO's PLAYROOM》更是10秒即可,在PS5內鍵SSD+XLR8 CS3140的組合下,轉移遊戲檔案不必再像早期PS4的HDD一樣要等上好幾十分鐘,眨個眼一瞬間就轉移完成了! 遊戲開啟時間測試是從PS5主畫面進到遊戲介面並顯示出「按下任意鍵」之間的時間,不難發現XLR8 CS3140整體開啟都比主機內部SSD還短,其中以《Marvel's Avengers》最有感,差距達整整3秒以上。 遊戲載入時間則是從遊戲介面進到實際可操作角色畫面所需時間,實際上也都是XLR8 CS3140稍快一些,不過說真的都只是0.1、0.2秒左右的差距,體感上幾乎是感覺不出來,不管是主機內部SSD還是XLR8 CS3140在載入遊戲上都已經相當快速。 接著來到各位熟悉的PC上來驗證,小編本次採用了AMD平台,用上最新的X570S主機板並且將SSD安裝於透過CPU控制的第一條M.2槽來測試,詳細規格也列於下方給各位參考: 主機板:MSI MPG X570S CARBON MAX WIFI 處理器:AMD Ryzen 9 5900X 記憶體:PNY XLR8 DDR4 3200MHz Low Profile 16GBx2(共32GB)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3070 Ti 電源:T.T 1275W 實際到CrystalDiskInfo驗證規格,型號明確標示為PNY CS3140 2TB SSD,為PCIe 4.0x4規格,符合NVM Express 1.4標準並支援S.M.A.R.T.、TRIM、VolatileWriteCache功能。 接著在CrystalDiskMark實測,寫入速度也一舉來到6,878MB/s,循序讀取也輕輕鬆鬆突破7,000MB/s大關,而在開啟了0Fill之後,整體循序讀取速度無疑又再稍稍提升,相當接近官方標示效能。 在TxBENCH上,倒是換成寫入突破7,000MB/s大關,讀取效能稍微低了一些但也幾乎是在7,000MB/s門檻前,至於ATTO Disk Benchmark實測中,透過圖表可以明瞭XLR8 CS3140整體讀寫速度相當穩定,最高寫入測得6.42GB/s,最高讀取則是測得6.97GB/s,而不管是哪個軟體,其測試結果都已經將近是SATA SSD 14倍左右的成績,即便是對比PCIe 3.0 SSD也有2倍之快,HDD的話相信應該是不用小編再多說了(笑)。 PNY這組XLR8 CS3140,無疑是當今最強大的M.2 SSD之一,幾乎快吃滿PCIe 4.0頻寬的讀寫效能,不僅僅只是加入7,000MB/s俱樂部的新成員,更可說是直接坐上最速王者寶座,讓玩家在遊戲、創作、辦公等等需要搬運大檔案作業時,都能大幅縮短花費時間,提升整體效率。 而專為PS5玩家設計的XLR8 PS5 SSD散熱片更是讓小編相當印象深刻的產品,相較於一般的SSD散熱器要考慮尺寸限制,XLR8 PS5 SSD散熱片直接代替外蓋的方式讓玩家不必再苦惱如何選擇,只要速度、容量合格,擴充PS5容量就是這麼簡單,近期在為自己手上的PS5尋找合適的M.2 SSD嗎?不如就直接來一套PNY組合吧! 整體來說,這是一款NVMe Gen4x4高效能固態硬碟,相當適合追求極致效能的玩家來參考! 廠商名稱:PNY 必恩威亞太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3-560-1111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技嘉 AORUS Gen4 7000s Prem. SSD 1TB」賽熱片版實測開箱,「7,000MB/s俱樂部」PCIe 4.0神鷹極速固態硬碟!
NVMe M.2 SSD可以說是目前消費級市場的主流選擇,在速度上完全不是傳統HDD甚至SATA SSD可以比擬,隨著技術的進步,容量也由早先的128、256GB邁入到普遍以500GB起跳,甚至1TB、2TB以及4TB的版本也紛紛躍入主流容量,還不過癮的還有8TB超大容量可選擇。 不過就如同許多晶片一樣,速度、效能提升的同時,所產生的工作溫度也逐漸提高,尤其是目前7,000 MB/s俱樂部的PCIe 4.0 SSD們在全速傳輸時,產生的溫度就相當可觀,因此散熱效能對SSD來說也是越來越重要,不然因為過熱而降速,豈不就浪費了花錢購買高速SSD的意義! 為了解決溫度問題,現今眾多廠商在主機板上的M.2槽幾乎都有散熱護甲的設計,或是SSD本身就自帶了散熱鰭片,而知名御三家電競大廠- AORUS更是針對有極致散熱需求的使用者,推出了這款AORUS Gen4 7000s Prem. SSD來讓玩家選用。 AORUS在SSD領域上推出了多款產品讓玩家選擇,其中7,000 MB/s俱樂部的AORUS Gen4 7000s SSD這款不僅具備極速的讀寫效能,更自帶散熱護甲,讓SSD穩定發揮速度,適合PC以及PS5平台使用。 而雖說AORUS Gen4 7000s SSD本身有自帶散熱護甲,但或許對於有極致散熱需求的用戶們還不夠滿足,為了追求更極致的散熱效能、更極致的低溫,因此推出了這次要開箱的這款AORUS Gen4 7000s Prem. SSD。 究竟AORUS Gen4 7000s Prem. SSD與AORUS Gen4 7000s SSD有什麼不一樣呢?相信看到實體那浮誇的散熱鰭片造型以及外露的熱導管之後馬上便能明瞭,這組官方稱為M.2 Thermal Guard XTREME的散熱片,由兩組熱導管以及堆疊式鰭片所組成,更搭配了奈米碳塗層散熱技術,提升整體散熱效率,即便整體採用低調的黑色塗裝,依舊檔不住它的霸氣。 另外,型號上多了「Prem.」應該也是「Premium」的縮寫,代表這款採用熱導管設計的版本是最頂級的版本,方便玩家直接與原先的7000s SSD版本做辨識。 別忘了,之所以需要如此強大的散熱效能,就是要好好壓制AORUS Gen4 7000s Prem. SSD強勁性能所帶來的溫度拉升,據官方標示,AORUS Gen4 7000s Prem. SSD連續讀取速度皆可達7,000 MB/s,而連續寫入速度依照容量版本不同,1TB可達5,500 MB/s、2TB則能來到6,850 MB/s。 小編也實際拆開散熱護甲來一窺強大性能的秘密,可以發現Prem.版本用上知名的PHISON(群聯)「PS5018-E18」控制器,並搭載SK Hynix H5AN8G6NCJ DDR4快取記憶體,確保大檔案傳輸時也能維持最大效能,儲存顆粒則是Micron(美光)生產的IA7BG64AIA 3D TLC顆粒,單顆256GB、96層3D TLC架構,因此1TB版本採用單面設計。 據官方表示1TB總寫入量可達700TBW,而2TB版本當然就能到1400TBW,而不管哪個版本原廠也都提供5年保固,讓玩家安心使用。 來到上機測試環節,這次小編選擇最新的Intel平台,並把AORUS Gen4 7000s Prem. SSD安裝於第一條M.2插槽來測試,詳細規格小編列於下方給各位參考。 主機板:Z690 AORUS MASTER 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F 記憶體:T-FORCE DELTA RGB DDR5-6400 32GB(16GBx2)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 SSD:PNY XLR8 CS3140 M.2 NVMe Gen4 SSD(系統碟)、AORUS Gen4 7000s Prem. SSD(測試碟) 電源供應器:GIGABYTE UD1000GM PG5 作業系統:Windows 10 而要稍微注意的是,由於AORUS Gen4 7000s Prem. SSD的散熱鰭片本身就有相當的厚度,在安裝上機前,主機板上原本的散熱護甲勢必得卸除相信不必小編多說,而若是玩家用上如這次搭配的Z690 AORUS MASTER等這類高階主機板,通常在M.2槽還會設計下層導熱墊,也務必要移除才能順利安裝AORUS Gen4 7000s Prem. SSD。 開機後先進到CrystalDiskInfo來驗證規格,可以看到AORUS Gen4 7000s Prem. SSD實際型號顯示為GIGABYTE GP-AG70S1TB-P,容量為1TB,符合NVM Express 1.4標準,傳輸模式為PCIe 4.0 x4並且支援S.M.A.R.T.、TRIM、VolatileWriteCache等功能。 驗證完後當然就是到CrystalDiskMark來實測速度啦!可以看到在使用預設內的NVMe SSD模式下,讀取速度就直接衝破7,000 MB/s達到7,018.18 MB/s,寫入表現有5,412.75 MB/s也相當接近官方標示的5,500 MB/s數據,再來開啟0Fill模式後,讀取速度有再向上稍微提升一些,基本上是站穩7,000 MB/s大關無誤,另外也額外測試在64GB大檔案傳輸下的效能表現,基本上也是幾乎沒有什麼衰退,仍舊是穩穩地提供玩家讀寫速度落在7,000/5,400 MB/s以上的水準,對於日常遊戲、影音等等大檔案傳輸時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傳輸、載入時間。 另外小編也簡單驗證SSD散熱效果,可以發現,在大約26~27度的辦公室環境中,SSD全速負載時從外部散熱鰭片上測得最高溫來到41度,而透過CrystalDiskInfo內偵測的溫度則是在44度左右,以7,000 MB/s俱樂部的PCIe 4.0 SSD來說已經是相當涼快,且不要忘記這是在裸露的測試平台上測試,一般在機殼內有風扇的情況下,產生的對流能更快帶走廢熱,溫度勢必能再往下壓制。 實測一輪後,這組AORUS Gen4 7000s Prem. SSD在這組略顯浮誇的M.2 Thermal Guard XTREME散熱片加持下,確實不減原本的極速效能,又能維持漂亮的工作溫度,基本上完全不用怕過熱降速的問題,純以外觀來看,相當的有Power感,以效能面來看,也是無庸置疑的提供了玩家極為高效的性能表現。當然,對於PS5玩家來說,AORUS Gen4 7000s Prem. SSD這誇張的高度就不適合拿來給PS5擴充,除非打算連外殼護蓋都不裝,不然換成AORUS Gen4 7000s也是不錯的選擇。 整體來說,這是一款PCIe 4.0x4 NVMe神鷹極速固態硬碟! 廠商名稱:技嘉科技 官方網站: 連絡電話:0800-079-800 或 (02)8913-1377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科賦 KLEVV DDR5-4800 32GB CL40」實測開箱,「6200MT/s實力」SK Hynix原廠顆粒優質記憶體模組!
韓國記憶體品牌科賦(KLEVV)在記憶體領域靠著一貫的平實價格與不錯的超頻體質,在玩家之間累積了不少的好口碑,而隨著DDR5時代到來,科賦當然也沒有缺席,推出了新版的DDR5 U-DIMM記憶體來應戰,小編也入手了當中的16GBx2雙入組版本來進行開箱實測,順便再次驗證一下科賦新世代記憶體的優良血統傳承! 直接看外觀的包裝不難發現是採用常見的吊牌式透明設計,可以方便玩家清楚的看到內容物的樣貌,小編手上的是採16GBx2的雙入組版本,也有單條16GB容量版本可供想入手單條U-DIMM的朋友選擇,DDR5的記憶體規格特色能直接從外包裝上看到,除了有標示預設頻率為DDR5-4800之外,容量、保固等,都清楚的顯示在上頭。 另外,由於包裝本身是使用透明的塑膠外殼,因此直接就能看見記憶體本身採無散熱鎧甲覆蓋的裸條型式,再者,產品是在韓國原裝進口的,這可是Made In Korea喔。 也因為是「赤裸」的包裝設計,我們可以直接見到這款DDR5 U-DIMM採用了世界記憶體晶片大廠SK海力士生產的顆粒,這樣的組合來自於科賦與SK海力士兩者的戰略合作。 而SK海力士的顆粒之所以能夠成為賣點,自然是看中它的超頻潛能囉!這款DDR5記憶體模組所使用的顆粒型號為H5CG48MEBDX014,依照記憶體顆粒的命名,是屬於SK海力士的DDR5顆粒產線上的M-Die,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體質強健、容易超頻。 根據小編過去的經驗,採用SK海力士顆粒,想要把DDR5-4800提升到DDR5-6000可以說是輕輕鬆鬆,國外甚至有團隊使用本次開箱的DDR5 U-DIMM成功衝上DDR5-7000!由此就能知道SK海力士顆粒的超頻潛力是多麼驚人。(不過小編還是提醒,一般玩家超頻還是見好就收,超過頭造成記憶體損毀的話將會失去產品的終身有限保固服務) 與此同時,DDR5 U-DIMM也具備On-Die ECC校正技術,能夠減少資料在高速傳輸時發生錯誤的可能性,進一步提高系統穩定性。需要注意的是,On-Die ECC本身是將除錯功能內建在顆粒之中,所以記憶體本身還是維持著8顆粒排列! 此外,因為DDR5在設計規範上將電源管理的功能從主機板轉移到記憶體本身,因此在這款DDR5記憶體的正中央處也可以看到有加入了PMIC電源管理晶片,不僅讓記憶體效能提升、功耗反而還往下降,並且晶片也能更好控制電流與電壓,實現更高的超頻效能。 在支援性方面,記憶體通過了華碩、技嘉、微星、華擎四大主機板的相容性測試,能夠支援主機板廠的專屬超頻功能,例如華碩主機板的「ASUS Enhanced Memory Profile」,這項功能是華碩的主機板團隊分析不同記憶體顆粒後提供多種一鍵超頻參數,讓玩家免去需要反覆參數調整的麻煩,像是DDR5 U-DIMM就提供了DDR5-4800和DDR5-6000的兩種數值可供選用,對比傳統XMP只能開啟記憶體出廠時額定數值,玩家在使用上會有著更高的彈性。 本次效能實測會分為兩個部分,首先小編會使用TUF Gaming Z690-PLUS WIFI主機板搭配Core i9-12900K處理器,測試DDR5 U-DIMM在官方預設參數的超頻能力;第二部分則是開啟主機板的ASUS Enhanced Memory Profile功能,看看主機板所定義出的數值組合能否讓記憶體保持穩定運作。 從CPU-Z檢視的資訊來看,DDR5 U-DIMM的預設數值是完全遵照JEDEC所制定的標準規格,CL值為40-40-40-77,電壓定在1.1V。此時透過AIDA64 EXTREME所測出的讀取、寫入、拷貝的速度約為76,000 /69,000 /70,000 MB/s,延遲在84ns上下。 接著來看看記憶體的「原生」超頻的體質表現,就整體的過程來說,小編只需要將電壓提升到1.25V,就能相當輕鬆來到DDR5-6000的速度,而再往上加壓到1.35V的時候還可以再向上到DDR5-6200,此時記憶體的讀取速度已經高達98,000 MB/s,更重要的是延遲大幅度下降到70ns左右,整體的效能獲得大幅度的強化,也驗證了SK海力士的M-Die確實有著相當優良超頻體質。 對比原廠的參數,主機板的ASUS Enhanced Memory Profile功能在數值的設定上更為嚴格,可以發現這款DDR5 U-DIMM顯示出2種速度設定,在DDR5-4800時,記憶體的CL值從40-40-40變為了32-32-32,就連DDR5-6000的CL值也僅有38-38-38,這也就讓人好奇主機板廠所定義的數值在效能和穩定性上是否能夠滿足玩家的使用需求。 不過沒關係,下面實際驗證就知道KLEVV推出的DDR5 U-DIMM會有怎樣的優異表現了。 根據AIDA64 EXTREME的實測結果,DDR5-4800的時候得利於CL值大幅從40下降32,DDR5 U-DIMM的傳輸延遲有著極為顯著的改善,從原本85ns降到72ns左右,不過整體的資料傳輸量沒有太大影響。而DDR5-6000除了延遲成功降低到70ns以下,來到68ns之外,傳輸效能也有微幅的成長,從約93,800 MB/s提升到95,300 MB/s。 不過AIDA64 EXTREME的跑分只能算是測量記憶體的效能,為了確認穩定度,小編使用對記憶體依賴度極高的影片剪輯軟體Premiere Pro 2022進行跑分實測,看看產品在透過ASUS Enhanced Memory Profile設定後能否真的用於日常實際應用上。 最終,不論是DDR4-4800還是DDR5-6000的設定,DDR5 U-DIMM都成功通過了Premiere Pro跑分測試,代表產品確實能承受高強度的讀寫應用。成績方面,DDR5-4800的得分為984分、DDR5-6000為991分,可知更高速度的記憶體確實是會帶來使用上的效能幫助。這對於如果手上具備了更優質的主機板玩家而言,可以更大的發揮出記憶體潛在效能,當然,主要也是得看採用的DDR5記憶體能不能穩定運作囉! 最後在這邊來個同場加映,除了裸片版DDR5 U-DIMM之外,小編也搶先取得搭配了散熱片與燈效元素的「CRAS XR RGB DDR5記憶體」(特別說明:此為媒體樣品、非正式出貨版),外型上與科賦自家現有的CRAS XR RGB DDR4基本上類似,但DDR5版本則是將鋁製散熱片從原本的金棕色換成了雪白色,進而凸顯出了上方的黑色鏡面裝飾,至於RGB的話、電競系列當然是一定要有的啊。 在內部用料上,CRAS XR RGB DDR5記憶體與DDR5 U-DIMM一樣是採用SK海力士的優質顆粒,差別在於CRAS XR RGB DDR5記憶體本身的定位屬於電競超頻記憶體,因此原廠已經為玩家們事先設置好超頻參數,只需在首次開機時進入BIOS設定開啟XMP功能即可,適合喜歡外觀、效能兼具,或是不想耗費大量時間調適記憶體參數的玩家採用。 同樣的,我們也來簡單看一下CRAS XR RGB DDR5在效能上的表現吧!根據CPU-Z檢視的資訊,記憶體的預設頻率為DDR5-4800,CL為40-40-40,而在開啟XMP模式後,原廠的超頻數值來到DDR5-5600,此時的CL值為38-38-38。 最後試著開啟XMP之後,以不調整其他參數的前提下,成功讓記憶體進一步向上來到DDR5-6000,證明了CRAS XR RGB DDR5與DDR5 U-DIMM有著同級的用料,並沒有因為蓋上了散熱片而偷偷動手腳。(笑 維持一貫的札實用料與始終如一的品質堅持,配上嚴選過的SK海力士顆粒,真實用料看的到,透過實際測試驗證了M-Die優秀的體質,配合主機板提供的預設超頻選項,就能以輕鬆簡單的方式達到更好的效能,但這還不是它的超頻極限,待玩家進一步來探索更高的速度表現囉。 光從上述測試結果可知DDR5-4800便能直上6200MT/s,效能輕鬆提升29%、近1/3的大幅度成長,簡直就是專為DDR5平台打造的絕佳記憶體,同時並具備相當的穩定性,在面對高依賴記憶體的創作程式中也能穩定運作無誤,再次展現出科賦對記憶體的品質和堅持,這樣的DDR5怎麼可以不入手來玩玩呢?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最多人點閱
- ANTEC TORQUE魅影視覺系機殼開箱,安鈦克戰鬥機俯衝攻擊概念電競機箱新登場!
- 「十銓 T-FORCE CARDEA SSD 1TB」散熱片版實測開箱,「7,000MB/s俱樂部」PCIe 4.0 x4高效能固態硬碟!
- 「威聯通 QNAP TVS-872XT」實測開箱,「10GbE+Thunderbolt 3」旗艦級 8-Bay NAS
- 「創見 Transcend StoreJet 25C3S 2TB & 25C3N 2TB」實測開箱,輕薄時尚內建獨家檔案救援外接式硬碟!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
- SUPERMICRO SUPERO C7Z170-OCE開箱實測,伺服器級電競主機板全面來襲!
- 「英特爾 Intel SSD 750 1.2TB」實測開箱,NVMe PCIe SSD固態硬碟中的頂尖之作!
- AMD Ryzen 3 3300X & 3100效能測試,完勝9400 / 9100,搭配B550最佳平台
- SUPERMICRO SUPERO C7Z270-CG實測開箱,伺服器級電競主機板重裝上陣!
- 「華芸 ASUSTOR AS5304T NAS」實測開箱,Feat. Western Digital WD RED 4TB NAS HDD & WD RED SA500 NAS SSD
-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10GB創始版顯示卡開箱實測,4K高畫質光追遊戲的最佳主角
- AMD Ryzen 5 3600X / 3400G開箱實測,獨顯內顯皆高效,主流電競最佳平台!